就想游城市

快捷导航
登录 |注册居民 |
查看: 2838|回复: 0

[故事] 世间最神秘的水域:探秘西伯利亚的死亡之湖(图)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08-2-22 21:53:10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加入城市,听原创电台,写情感文字,分享你的一切。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注册居民

x
2500万年前,   贝加尔湖在西伯利亚南部高原形成了。   她是人世间最与众不同的湖,   是世界上最深、最古老、最纯净的湖,   也是最美丽、最神秘的湖泊。   千百年来,她远离尘嚣,默默守望着亚洲的中心地带,   给人们留下数之不尽的动人传说和历史谜团。   不久前,我随着中国科学院   和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组成的联合科学考察队,   来到了这方世外桃源,   见证了这颗众神遗失在   西伯利亚的璀璨明珠。   这是一个与我们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湖泊。翻开泛黄的历史,“北海”、“瀚海”、“菊海”、“小海”、“柏海儿湖”都是我们曾经对她的称呼。苏武、成吉思汗的名字都曾与她联系在一起。然而多年以来,我们对她了解的并不多,她真实的形象也一直模糊不清。这次她会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?在飞往贝加尔湖的航班上,我一路遐想。   我们8月11日到达伊尔库茨克市。经过3天的休整,14日早上,中俄30余名科考队员乘大巴奔赴贝加尔湖。贝加尔湖位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南缘,“贝加尔”一词源于布里亚特语,意为“天然之海”。湖呈长椭圆形,似一镰弯月,景色奇丽,令人流连忘返。面对着她超乎想象的深邃和瑰丽,每个人都感受到一种深深的震撼。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俄国大作家契诃夫对她的描写:“湖水清澈透明,透过水面就像透过空气一样,一切都历历在目,温柔碧绿的水色令人赏心悦目……”。   俄罗斯科学院伊尔库茨克分院专家纪托夫告诉我们:自古时起,贝加尔湖就因其神秘奥妙、变幻莫测而被人们誉为“神湖”、“圣湖”。她是世界上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,其总蓄水量达23600立方千米,相当于北美洲五大湖蓄水量的总和,约占全球淡水总蓄水量的1/5,比整个波罗的海的水量还要多。假设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惟一的水源,其水量也够全球人用50年。同时她也是世界上濒临绝种的特有动植物最多的湖,有848种动物,133种植物濒临灭绝。另外,至今令人称奇和迷惑不解的是,她本是淡水湖,却生活着众多海洋动物。      介绍完这些,纪托夫诙谐地对中俄科学家说,贝加尔湖的待解之迷太多了,你们比一比,看谁能最先解开其中的谜底。 为了让我们对贝加尔湖的动物有个直观的了解,15日俄方特意安排我们来到岸边的海洋动物陈列馆做客。海洋陈列馆面积不大,展示陈列的品种却很齐全。年已56岁的俄罗斯功勋讲解员塔其亚对生活在这里的每个可爱“孩子”都如数家珍。被誉为“珍奇海洋博物馆”的贝加尔湖,特有动物种类最多,在2600多个物种中,有3/4的物种,以及11个科和亚科及96个属的物种是该湖独有的。贝加尔湖虽是淡水湖,却生活着许多地道的海洋生物,如海豹、海螺、海锦、龙虾等。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数淡水海豹了。 贝加尔湖海豹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种可在淡水里生存的海豹。但是,他们是怎样来到这个湖中定居的,却是一件很难解释的事。科学界普遍认为,贝加尔湖海豹来自北冰洋,因为他们与那里的海豹血缘关系最近。但根据资料,贝加尔湖所在的西伯利亚高原南部,5亿多年内从未曾被海水淹没过。贝加尔湖海豹的祖先是如何从遥远的北冰洋,来到这样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里并延续至今,目前仍然众说纷纭。 贝加尔湖海豹每年二月末到四月初开始繁殖,一般一胎只生一个幼崽。他们的爪子长而强壮,可以击破冰层,在湖面冰封的时候打开口子透气。他们独特的循环系统能储存大量的氧,可以将近一个小时不用换气,从而能使下潜深度达到水下300米。他们喜欢成群结队活动。个体智商很高,会表演很多的节目。 一年中,贝加尔湖湖面有5个月封冻约90厘米厚,冬季平均气温零下38摄氏度。但阳光却能透过冰层将热能输入湖水,使冬季湖水温度接近夏天,从而为海豹提供了丰富的食物。由于体型巨大(成年海豹重达100多公斤),海豹每天不得不吃掉三四公斤的鱼,这要靠夜间捕食获得。贝加尔海豹最喜爱的食物白天都躲在水底深处,只有到了晚上,它们才在饥饿的驱使下来到上层水面。 然而,为了得到肉和皮毛,长久以来,人们一直在猎杀海豹,每年都有大约1万只海豹被猎杀。而且猎杀者往往连幼小海豹也不放过,致使海豹群体的构成日益老化。同时加上严重的工业污染,贝加尔湖海豹数量已经从1994年的10.4万头锐减到目前的6.7万头。如不采取切实的保护措施,5~7年后贝加尔湖海豹家族中的环斑海豹将濒临灭绝。为此许多俄罗斯专家呼吁政府严格禁止商业性捕杀贝加尔湖海豹。如今贝加尔海豹已被列为受保护动物,他们的生存安全开始得到越来越有力的保障。 贝加尔湖还有两外两个名字:“凶险之湖”、“死亡之湖”。贝加尔湖的历史就是一部沉船史。 此次科学考察分成贝湖湖面和贝湖沿岸两部分。受诸多因素影响,贝加尔湖湖上科考无疑是一次非常艰苦、惊险的历程。 8月16日上午,科考队员抵达利斯特维扬卡码头,登上两艘科考船开始了贝加尔湖湖面探险考察。下午1时,突然下起大雨,湖面上又刮起大风,船摇晃得非常厉害,许多队员开始呕吐起来。条件对科考取样工作十分不利。但大家坚持工作。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物研究所专家陈毅峰、中国科学院南京湖泊研究所教授胡维平等考察队员协同作战,把直径1米、长约16米、俗称“地龙”的帆布浮游生物网慢慢放到湖水中400米深处,再一点点往上拉。经过2个多小时反反复复,在拉上来的各种悬浮生物中,大家终于发现有一条长约8厘米,周身半透明的小鱼。经过两国科学家分析鉴定认为,这种小鱼是贝加尔湖特有的胎生鱼,也叫杜父鱼。这条小鱼已经超过两岁。 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鱼类专家张春光介绍,胎生鱼的特殊之处在于母鱼在繁殖期排出体外的不是鱼卵,而是可以自由活动捕食的幼鱼。在全世界的鱼类品种中,这类鱼很少见。在贝加尔湖已知的62种鱼类中,胎生鱼是主要的特有品种。 陈毅峰告诉我们,杜父鱼是一个大家族,种类很多,中国有相似种类,但胎生类只有贝加尔湖里有。贝加尔湖有杜父鱼的一个科,这个科里就两种鱼,都是贝湖特有,只在大小和胸鳍的长短上有区别。除了胎生外,它们还有一个特点:不同成长期在不同深度生活,幼年期生活在浅水中,越大越往深水里走,最深可达1600米。今天能在400米以上的水层中抓到,实属幸运。 风大浪急,船只左右摇晃,人很容易掉进湖中。科考队也反复强调安全纪律。然而在上船的第二天,我就经历了一次险情。17日凌晨2点,考察船停船休息。我马上拿起传输设备走上甲板准备传稿。突然,一阵大风将海事卫星的一段连接线刮掉,我连忙一路小跑将其抓住。由于跑得太急,脚底下一滑,重重摔倒,距甲板边缘只有几厘米。当时船摇动得十分剧烈,船栏杆只有一米多高,如果我的重心再高一点,动作幅度再大点儿,肯定会被惯性甩到贝湖里。我一手死死地抓住船的护栏,一手抓住海事卫星连接线。一旁忙碌的另一名科考队员赶忙跑来将我抱住。我们都吓出了一身冷汗…… 贝加尔湖还有两外两个名字:“凶险之湖”、“死亡之湖”。贝加尔湖的历史就是一部沉船史。1702年9月14日,风暴掀翻了往乌索利耶送钱款的大舢板。1890年,“沙皇皇储”号汽船在暴风雨中沉入湖底。19世纪末,一队运送银货的雪橇商队从冰面上沉入深渊。1900年10月,商人济良诺夫乘船赴他国做生意,连船带货在风暴中沉没。1903年8月9日,湖面上剧烈龙卷风一天之内使40余艘驳船沉入湖中。 仅2003年,在奥里宏湾一个不长的湖段,俄紧急情况部的巡逻队就发现了100多艘(辆)沉没的快艇和汽车。所以在天气恶劣、湖面风大浪急的时候,为确保行船安全,湖上船只一般都是白天行驶,夜间停船休息。但此次科学考察时间紧,项目多,任务重,科学探险考察队船只只能昼夜兼程,以方便科学家随时采集各种样本。白天,科考队员或在甲板上取水样,或使用设备从深海里捕鱼开展研究。晚上,大家则坐在一起交流科研成果。 我们乘坐的“卡罗号”是伊尔库茨克科学中心的大型专业考察船,平日里行驶速度较快。此次科考队上船后,怕中方队员不适应,船行速度特意趋缓。但由于科考船摇晃得很厉害,好几个科考队员们严重晕船。中科院植物所郭柯教授头晕目眩,中央电视台一位记者数次呕吐。 夜间行船时,个别队员压力过大,甚至出现失眠现象。为消除一些队员的顾虑和紧张心理,俄方专家不时与中方队员聊天、开玩笑,为其进行“心理疏导”。船长和安全员还给队员们详细讲解了安全常识。在大家的互助协作之下,湖面考察任务终于顺利完成。当船长告诉大家,科考船已顺利穿越贝湖“危险地带”时,全体科考队员报以热烈的掌声。伊尔库茨克科学中心专家卢扎宁幽默地说:“你们是来俄考察的中国科学家,是贝湖热烈欢迎的贵宾,湖里的神仙保佑你们”!
这是个寂寞却幸福的城市,这是个声音与耳朵相恋的城市 93you.com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居民

本版积分规则

唯一的遗憾是我们连一张合照都没有。

就想游设计 ( 桂ICP备13002329 | 桂公网安备 45030502000286号 )|手机版|Archiver|

Powered by Discuz! © 2007-2024 就想游城市原创风格 Jokke Design

GMT+8, 2024-5-19 19:09